大連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,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
近年來,遼寧省大連市錨定“兩先區”發展定位,聚焦“六個建設”任務,堅持陸海統籌、河海聯動,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,統籌實施陸海污染防治、生態保護修復、親海環境整治等舉措,海灣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。
2021年,金石灘灣榮獲首批國家級美麗海灣,2024年,星海灣和老虎灘灣雙雙入選美麗海灣名單。大連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率連續5年達97%以上,有效保障大連現代化海洋城市高質量發展,在助力美麗大連建設實踐上取得新進展、新成效。
堅持人民至上,讓“海灣更美麗”。持續推進“水清灘凈、漁鷗翔集、人海和諧”的美麗海灣建設,讓市民感受美麗海灣的環境之優、生態之美、治理之效。大連市充分挖潛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。推進灣區、海濱、海島、文化資源開發利用,提升海洋文旅產業競爭力。推進“大而靚”的美麗海灣建設。總結、凝練、宣傳成功案例經驗做法,梯次推進“大而美”的美麗海灣建設,為群眾提供更多高品質親海生態產品。探索挖掘“小而精”的美麗打卡點。逐步挖掘以海洋+文旅為重點的“小而精”的(涉海)美麗打卡點,助力打造北方最美濱海休閑旅游帶。
堅持新發展理念,讓“發展更綠色”。大連市以“十四五”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為引領,健全“一核兩翼一基地”的海洋發展空間格局。構建“一脊八脈、一帶多廊”的海陸一體化生態保護系統,形成“山體—河流—海洋”陸海連通的生態廊道,提升區域生態功能。聚焦“六個建設”目標任務。服務金州灣新機場、星海灣整體改造提升等重大項目建設,同步推進太平灣等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整改。推進大石化及大船搬遷,同步推動低端用海項目升級改造及退出。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,打造海上“藍色糧倉”,同步推動近岸海域低標準養殖設施更新淘汰。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。錨定海洋船舶、裝備、生物醫藥、能源、漁業等新興產業發展,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,推進海上風電、灘涂光伏、潮汐能等海上新能源建設。推進海岸線清理整頓。以非法違規占用海域、灘涂、岸線問題清理整頓“回頭看”,非法海水養殖清理等各類專項行動為重點,清理違法低效用海,實施最嚴格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。
堅持問題導向,讓“水質更潔凈”。大連市以黃渤海攻堅戰和近岸海域水質提升為抓手,堅持陸海統籌,河海共治,深入實施入海排污口整治、生態保護修復等8個專項,環境風險防范等兩項重點舉措和30項工作任務,實現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。聚焦入海河流總氮控制。將復州河總氮控制經驗復制推廣到全市28條河流。開展“護海凈灘”專項行動,深化入海排污口整治。聚焦岸灘環境綜合整治。完善海漂及岸灘垃圾“五化”管控長效機制(管控要求制度化、管控對象精準化、管控過程閉環化、管控結果責任化、管控治理社會化),持續鞏固海漂及岸灘垃圾整治成果。聚焦海水養殖綠色健康發展。持續做好海水養殖設施、材料轉型升級及尾水循環綜合利用及達標排放。2025年11月前,力爭完成白色塑料泡沫作為浮力設施淘汰升級。
堅持系統思維,讓“生態更多樣”。大連市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。強化海洋自然保護地管控力度,守護好、維護好大連蛇島—老鐵山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這一“綠色名片”,加大斑海豹、黑臉琵鷺等珍稀動植物保護力度。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。加快開展重點地區生態修復。推進“藍色海灣”整治行動和海岸帶保護修復,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、穩定性、持續性。推進莊河市、長海縣、太平灣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,開展海草床生態修復試點,有效提升海域生態環境。
堅持底線思維,讓“環境更安全”。東北承擔著維護國家“五大安全”的重要使命,生態安全是其中重要一項。健全海洋生態環境安全體系。大連市加強部門協同,完善工作協調機制,圍繞重點區域入海排污口雨污混排、海上船舶漏油影響陸域重點岸灘等場景化開展風險研判評估、應急模擬處置,完善應急管理體系、協同作戰體系及物資調配保障體系等,確保海洋環境安全。健全海上污染處置應急管理體系。開展常態化海洋應急保障能力例行檢查、巡檢及應急演練等工作。深入實施松木島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范“一園一策一圖”試點。加強生態預警監測,預防外來生物入侵。持續開展重點海域生態狀況早期預警監測,實施重要濱海濕地外來物種互米花草防控及清理,確保海洋生態安全。
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在全市共同努力下,今天的大連天更藍、地更綠、水更清、環境更優美。下一步,大連市將落實全省海洋高質量發展大會工作部署,推動全市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把美麗海灣的生態“高顏值”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“高質量”,助力建設陸海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城市,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美麗大連新篇章。